2015年12月7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新增选院士名单,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入园单位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博士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中科院医药学组)共计新增院士12名,邵峰博士作为医药学组最年轻的候选人,以其在感染与免疫的分子机制领域的突出贡献顺利当选。 2005年,邵峰博士结束在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训练之后加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从事病原细菌和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研究,近年来在对多种重要革兰氏阴性致病菌的毒力机制以及宿主抗细菌天然免疫防御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原创性发现,已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包括《自然》、《科学》和《细胞》三大顶尖杂志论文12篇,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自2005年正式挂牌成立10年以来培养的科学家中,首位当选中科院院士的实验室主任。 邵峰博士也成为继王晓东、贺福初、程京、施一公之后,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内第五位两院院士。 附件:1、邵峰先生人物介绍 2、2015年中科院院士增选名单(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人物介绍 邵峰,男,1973年01月出生于江苏淮安,19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获得学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并,获得硕士学位,2003年获得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2004-05年于哈佛大学医学院完成博士后训练。2005年由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引进回国,担任研究组长和博士生导师,现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学术副所长。 邵峰博士长期从事病原细菌和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研究,近年来在对多种重要革兰氏阴性致病菌的毒力机制以及宿主抗细菌天然免疫防御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原创性发现:在病原菌感染领域鉴定出多个病原菌毒力蛋白具有全新酶学活性,通过新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抑制宿主免疫防御;在抗细菌天然免疫研究中首次发现细菌内毒素、鞭毛蛋白以及病原菌三型分泌系统的胞内天然免疫受体,并鉴定出家族性地中海热自炎症疾病蛋白为天然免疫模式识别受体,感受病原菌对机体Rho蛋白的修饰和失活。这些系统性原创发现为抗感染药物和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邵峰博士在上述研究领域已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包括《自然》、《科学》和《细胞》三大顶尖杂志论文12篇(9篇为回国后作为通讯作者发表)。邵峰博士及其研究成果也获得了多项国际和国内重要奖项;2007和2008年分别获得邹承鲁基金杰出研究论文奖和周光召基金会杰出青年基础科学奖;2011年获得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并入选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海聚人才)工程;201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研究基金、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国际青年科学家奖(HHMI International Early Career Award)和德国微生物学会的DGHM Award; 2013年获得国际蛋白质学会的青年科学家奖(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和第十届华人生物学家协会(吴瑞协会)杰出青年科学家奖,入选首届“北京学者”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14年获得中国生化和分子生物学会首届Promega生物化学奖,吴阶平-保罗杨森基础医学奖,并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5年入选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外籍成员。 邵峰博士也是eLife, Cellular Microbiology, Journal of Bacteriology等多个学术期刊的编辑或编委会成员,并多次担任Nature, Science, Cell, Immunity和Cell Host & Microbes等杂志的特约审稿人。 2015年中科院院士增选名单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2人) (按姓氏笔画为序)
|